科学调查报告

时间:2024-07-11 06:12:13
科学调查报告

科学调查报告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调查报告1

怀着激动的心情,于8月8号来到xxxx师专,参加全省小 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培训期间学员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我们这些学员来自全省各地,所带学科不均,为此学校要求每位学员完成一份调查报告。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教师学历

从调查情况看,本科学历起点的教师占1%,专科学历的教师占46%,中专学历的教师占53%。基本能够胜任小学科学教学。

二、年龄结构

20——30岁占20%:30——50岁占75%:50岁以上占5%。从年龄来看,大多是精力充沛的中青年。

三、教师男女比例:男62%:女38%。

四、执教情况

从调查数字看,5%的教师专职科学课,95%的教师兼职。

以上四组数据,前面三条没什么问题,让人堪忧的是第四条,我们国家很早就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离不开科技人才,科技人才离不开教师的培养,特别是从小就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培养出发展国家,振兴国家的科技栋梁人才,没有专业的 科学教师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未来的世界是科技的世界,谁拥有了高科技,就拥有了主动权,因此,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出热爱科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教师,才是培养更多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建设者的重要法宝。

科学调查报告2

科学合理地用药可以收到防、治疾病的功效,反之,则延误病情,损害身体健康。因此,患者用药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现结合药事管理工作的经验,谈谈怎样避免几种常见的、不良的用药习惯,正确合理用药,确保身体健康。

一、合理安排给药时间

大部分药品说明书或标签上,药品的用法都是标明一日服几次。据此,人们“约定俗成”地都把一日服用3次的药物在早、中、晚餐前后服用,这样,本应24小时服用的药物实际上12小时就服完了,另外12小时则无药可服。这就造成白天血药浓度高,夜晚血药浓度低的不均衡现象。对于那些需要维持体内平稳浓度才能发挥作用的药物来说,这样的服药方法是不可取的。科学的提法应该是“用药间隔”。

比如,抗菌药物在体内需要保持相对平稳、最好是在最低抑菌浓度之上的血浓度,而不是白天高、夜晚低,那样容易给病菌以苟延残喘的机会。

一般来说,半衰期(t1/2)长的药物给药间隔较长,反之,半衰期(t1/2)短的药物给药间隔也相对较短。但临床上并不简单按半衰期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常见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mIc)的时间长短。因此,该类药物的日剂量通常应分次给药,使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mIc的时间尽量长。而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其杀菌作用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越高,其杀菌作用越强。因此,该类药物的日剂量可一次或分2次给药。

为有效控制感染,应尽快使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估计在12小时仍不能达到有效稳态血药浓度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就需给予首次负荷剂量,即加倍剂量给药。

再如平喘药茶碱、氨茶碱等也需要保持相对平稳的血浓度,以使病人呼吸顺畅。如果晚上血茶碱浓度过低,患者夜晚就特别难受。

当然,也不是所有药物都严格要求匀速给药。有些药物的半衰期很长,一天只需服药1次,人们往往固定在早晨或晚上服药,对这样的药物不需要特别苛求。比如多潘立酮(吗丁啉),是一种促胃动力药,夜晚人们不进食,胃自然不需要动力,因此多潘立酮(吗丁啉)只需要在白天这个时间区内给药就可以了。

还有一些非治疗药物,例如保健用的药品,早一点晚一点服用不会有很大问题,也不需要严格控制给药时间。

还应指出的是,不少医务人员图省事,将医嘱每日静脉滴注2次的药物,仅加用在1瓶液体中,只是把2次给药分开,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短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过高,容易引发诸多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量变到质变”,以致酿成恶果。同时体内浓度峰谷差过大,不利于保持药效。不少医务人员并非完全不知道这样做不妥,往往抱有侥幸心理,放纵这些司空见惯的即不合理、又不科学的用药现象。

二、合理使用药物

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其病因是:受凉、劳累、淋雨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感冒,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起病急、鼻塞、流清涕、咽干、咽痒、流泪、轻咳、声嘶,可低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一般3~5天,最长7 ~ 10天。抗病毒药对少数引起感冒的病毒有抑制作用,感冒药物治疗主要为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并发症。可是我们有的医师不是首先科学的选择对症治疗,而是不管病毒还是细菌就墨守成规的选择“三素一糖”(抗生素、维生素、激素和葡萄糖)静脉输液治疗,这种以“牛刀杀鸡”的用药习惯不仅浪费卫生资源,关键是造成细菌的耐药。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日前公布的2008年不良反应报告显示,从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看,静脉给药居首位,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在治疗方面有其特定的优势,但其渗透压、药物微粒等诱发不良反应的因素也多于其他给药途径(血管是个半透膜)。科学合理的选择给药途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报告还显示,不良反应所涉及的药物中,抗微生物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居多,达到6542例,占总数的58%。导致用药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排在前十位的药物有9种是抗生素。我国抗菌药物的滥用、不合理使用应引起重视。

  三、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和药量

我们积极倡导科学地给药,要考虑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根据药物的特点、病的特点、人的特点,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剂量、次数和疗程,病情确实需要联合用药的感染一般需要三条指证:①1+1=2(两种药物作用协同)、②混合感染(g阴性菌+g阳性菌)、③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可选用两种药物以减少毒性。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感染,给药方案不同,剂量、疗程、给药途径各不相同。如果剂量不足、疗程不够、给药途径不恰当,即使选择了恰当的抗菌药也不一定能有效控制感染。同样是细菌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感染)疗程5~7d;而流感杆菌脑膜炎疗程>10d;肺炎球菌脑膜炎需退热后继续用药10~14d;革兰阴性菌脑膜炎疗程则需>4w;隐球菌脑膜炎疗程3月(常同时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而结核性脑膜炎疗程一般需1.5~2年。

又如:同样是头孢噻肟,治疗普通 ……此处隐藏27826个字……以长久地保存下去。

科学调查报告15

这学期我对十所学校的小学科学课改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采取的主要方式有领导汇报、现场听课、教师座谈与学生座谈,调研的主要内容有教材使用、教师现状、教法研究和校本教研情况。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关于课程开设:各校均能按课程计划开设科学课。

2、关于教材:

师生普遍认为教科版科学教材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版式设计活泼美观,贴近学生心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内容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追求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这样设计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学习一些浅显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

3、关于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科学教学观念不同程度地有所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目标设定:科学学科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目标由过去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三维目标。

⑵内容选择:在内容选择方面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意识 ,科学教学开始关注科学与现实的联系;注重让学生感悟科学的价值和意义;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⑶学习方式 :教师们均有意识地改进方法,摆脱灌输式传授教学,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问题与探究意识比较强。

⑷师生关系:注重创设和谐愉悦的地教学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科学调查报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材使用:

⑴教材内容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教师难以把握设计意图,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更是无从下手。

⑵教材内容偏多,如果按着课节正规地上好每一课,则很难在预计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⑶教材内容有个别的不符合北方或农村的实际,比如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蜗牛》一课,放在第二单元讲授,与季节不十分相符,很难找到蜗牛。

⑷缺少与教材相配套的资源

2、课堂教学

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没有落到实处。

⑵受安全等因素的影响,老师不敢带领学生走入社区,走向自然,有些观察和探究不能落到实处。

⑶难以把握教材重难点,有时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学生收效甚微。

⑷班额大,课堂教学难以调控,易出差生。尤其是一些教师,同时教几个班的学生,面对的学困生更多。

3、教师素质

科学教材只有一些活动提示,开放性极强,对教师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很高的教学机智,而且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而我区科学教师队伍极不稳定,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教师很难适应科学教学。

4、校本教研

每校一般只有一个科学教师,资源无法实现共享,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二)原因分析

1、各校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重主轻副”思想的影响,多数领导和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意识到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2、受人员编制的影响,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更换频繁,年年培训学科教学人员,但到下一学期可能又教其它科目了,每一年对科学学科来说,都是新教师,难以把握学科教学理念。

3、教材以图为主,虽然学生很喜欢看,但教师难以把握,尤其是知识点隐藏,

对于一些教师来说,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不但要思考怎样来教学,还要亲自查找资料,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

4、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极需提高。相关学科的知识面窄,储备不足。

三、改进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重视程度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不重视的现状。科学课程是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课程,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他们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打下基础。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理论素养

科学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呈现在教学面前,对教师提出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如果只凭经验教学,则很难达成科学课程教学目标,为此,学科教研员应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培训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培训形式应多样。如理论讲座、交流研讨、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等。某些内容的培训尽量使用参与式培训,相互交流,共享思想。

⑵培训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应针对我旗科学教学现状和教师的实际,针对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培训。

⑶培训应突出实效性。

⑷注重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和反馈。

3、树立学习意识,增加知识储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知识在不断增加,在不断不断变化,因此,教师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也必须跟上科学发展和科学教学深入进行的步伐,科学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一个连续不断而持续终身的过程,因些,教师自身应树立学习意识,自我提高和自我提高,不但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

3、合理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改中进行了教材多样化的改革,允许地方和学校自主选择教材,可以说,再完美的教材,也很难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另外,由于编写与出版的时间差,也可能会出现落后于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实际的弊病。所以,我们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明确教材只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的材

料”教科书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只是一种只要的材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授课顺序是可变的;授课时间是可调的;教学实例是可选的;教科书中的内容不一定是必须用的或必须掌握的。

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课程开发意识。

4、重视校本教研,提高业务素质

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5、改革评价办法,全面提高质量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应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与培养目标,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于科学课程的评价,就我们这个地区来说,还没有现成的、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或模仿,为此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探索。要改变过去单纯的纸笔测试的方式,逐步走向科学的评价办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以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科学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